其他
一个关于“中产育儿焦虑探索”的非虚构写作项目,欢迎参与
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或许需要专门研究。我在这里,想抛砖引玉一下。
众所周知,上海教育资源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因为学区房指标通常需要提前3-5年购买,一个新生儿的父母,在上海已经要初步进入“焦虑周期”了。他们要考虑,孩子读什么学校呢?
众多没有孩子,或者不住在上海的“吃瓜群众”通常的心理是:费那么多心思干嘛,随便读一个公立对口不就行了?!
这个“想当然”里面忽略了中产家长的两大隐性动机。一是理财动机,二是趋利避害。
理财动机主要是针对购买学区房以读较好公立学校的中产家长。一般中产阶级,在拥有一套自住住房之后,多少还有些闲钱。如果结合贷款,用较小首付,比如说100万以内,购买一套100-300万之间的学区房(以过去十年的价格而言,现在这个价格很难买到了),并不是多难的事。在中国过去十几年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市场,这基本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而且平时不自住,还能把房子出租帮助抵消部分房贷月供。对于投资品种匮乏的中国家庭而言,这实在是最好的投资去向之一了。所以,优秀教育的坐地起价,其实和中产为了理财和子女教育双重目标投资学区房不无关系。
这个现象愈演愈烈到什么样的情况呢?以我自己之前居住的徐汇区为例,某公认的二线公立学校,对口的老小区一室户房子,本来单价一直在五万左右徘徊。去年底国家又是放宽贷款,调低利率,结果到了今年中,单价已经来到近十万块每平方米。
这还是二线公立学校,一线的公立学校的学区房单价早已10几万了。而很多购买二线公立学校的中产父母,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上不了好的民办学校,做一个保底。反正从投资上来说,也不亏。
所以,教育在这里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教育质量,甚至教育供给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房产投资“谁先上车谁赢”的游戏。我看到目前谈小学入学难的文章,很少谈到背后中产阶级的理财动机和整个社会进化层面,不免为憾。
确实,这样的价格和现状,对后来者已经构成了非常高的进入壁垒。我一直很想弄清楚的一个事实是,在中产父母还能接受的“二线公立”和他们在论坛里哀嚎的“我家对口的是’菜场小学‘”之间,究竟有没有中间地带,有没有一些对口房子单价不太高,但也不至于太差的公立学校?
我觉得答案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个时候,中产父母的第二个动机出来了:趋利避害。
每个人在稍微能争取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子女得到好点的教学条件,拥有更好的老师和同学。这个放在我们自己爸妈身上也不例外。但是每个人“稍微能争取”的范围和起点,本身就不同。民办私立学校,就为这些争取提供了一些可能。
在稍早的时候,哪怕说五年前,一些新成立的民办学校,进入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家长那时需要负担的学校,一年大概也就在三万左右,对于习惯每月几千块上私立幼儿园的家长,也不是不可接受。所以,一批上不了公立好学校,没有参与到学区房购买运动的家长,转向民办学校,是可以理解的。其资金的动用量,完成整个小学教育甚至也就是二三十万而已,比起学区房还更少,也符合一部分家长的理财习惯。
但就在近五年以来,这一机会窗口被迅速认识并填满。我自己的孩子在六年前入读协和某学校,学费是35000每年,正常考进去也没有多难。但是他入学第二年,新生学费已经来到6万(我们不受影响),目前大概在8万/年左右。
中国的事情就是怕人多。人头涌涌的争读民办大潮,迅速用价格门槛挡掉了一部分人,但仍然持续呈供不应求之势,好的私立学校,确实办学成本也较高。这五年来,上海新涌现了很多民办中小学,每一家只要展现出一定的国际化水平和办学诚意,或者拉上以前某个公立学校的校长或者名师坐镇,基本上门口就要排长龙了。录取比率低的也有10几比1,高的早已在100比1了。而且还出现了,校区还刚出现在图纸上,已经在招明年9月入学的新生这样的中国速度办学了。
这背后展现的“趋利避害”动机,也有一个原因,是中产家长对自己身上所接受过的传统公立教育心存疑虑。更国际化更多元化的70后80后中产,是很自然会被民办乃至国际学校呈现的那种尊重学生、国际化、重视英语能力的面貌吸引。还有一批民办学校其实是公立底子,但对读书和考试抓得更严,符合一部分家长的心思。所以民办学校,很快成了高不可攀的门槛。其不可捉摸的面试要求,令很多家长头疼,但他们仍然会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碰运气。
这两条道路的门槛这么高,令80后新中产父母头疼,却看似无解。80后中产正在事业刚刚步入上升期,本来在社会各方面正踌躇满志,却在子女教育上,碰上传统富裕阶层的阻击,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心理不适。因为在生活其他层面,他们未必会和富裕阶层这么正面交锋,豪车可以不买,游艇可以不去。但是孩子教育,人人却想和更上流的家庭在一起。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对人才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教育也成了驱逐人才的“杀手锏”。以前我们说的高考移民,是到北京上海希望享受更高的录取比例,接下来的教育移民趋势,是中产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到乡下自建学校,或者移民到全世界。
所以回到开头,“并不是期望孩子多优秀,只是不想他那么差”的心理,可能是一种泛化的焦虑心理。普通公立学校究竟有没有那么差?其实并不清楚,但是眼看着那么多人在挤向优秀公立和民办学校的时候,一贯不落人后的中产父母已经觉得自己的孩子落后了,其焦虑情绪日积月累,必然会使他们采取行动。
我小的时候,家乡最好的高中,班里也只有一半的人能上大学本科。而现在,中产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如果最后只上一个国内普通本科,应该是不满意的。所以他们想要的“不那么差”,其实应该已经PK掉很多人了,所以注定是一条不容易的路。
在这里,我想把中国中产父母的子女教育观察继续下去,采访到更多的真实案例,形成一个非虚构的故事和观察系列,所以我也想征集愿意接受我采访的父母、教育者、孩子, 一年有效。有条件我将尽量当面采访。
父母:最好出生于1970或者1980年代。地域不限,以国内一二线城市为主。也包括移民海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限。
教育者: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可以无论是体制内学校还是民办、国际学校也包括课外学习辅导机构以国内一二线城市为主。
孩子:有独立的思考和交谈能力小学高年级以上至高中都可以目前就读于公立、私立等学校,包括海外都可以。
欢迎留言,也可以写email给我 tonylizixin@qq.com, 或者添加微信little30s (三明治小治)。
希望和大家一起探索和绘制这个时代,中国教育的真正图景。
欢迎出版机构、教育机构等洽谈合作。
也欢迎申请当研究志愿者,可远程协助。
李梓新
79年生人,11岁和1岁孩子的爸爸,曾是采访英美法俄各国大选的记者,五年前创办"中国三明治"(china30s),着力于记录中国人的三明治状态,最近的写作主题是“育儿”这一永恒话题。
推荐活动
更多精彩在三明治发生
点击图片链接,即可查看相关文章内容
等待了一年,破茧第二季终于来临!
12位一流写作导师列阵,帮你破茧。
写作如茧在缚,人生亦然,
再一次,我们破茧而出。
中国三明治携手资深人像摄影师Michelle
开设生活摄影课程
手把手教你在出游前用手机
拍出朋友圈冠军照片
中国故事记录者
创新生活方式倡导者